行业资讯

资讯中心
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第一轮(征文)通知
12/14/2016
0

       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拟于201711月初在京召开,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

会将在钢铁年会下设非晶分论坛,并将其作为非晶合金分会2017年年会同期召开。中

国钢铁年会是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会议,已成功举办过十届,

受到国内外钢铁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。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现诚邀非晶行业

各界人士参加此次会议,并欢迎大家踊跃投稿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第一轮(征文)通知

 

       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拟于201711月初在北京召开。中国钢铁年会是中国金

属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会议,已成功举办过十届,受到国内外钢铁同行

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。

      我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但是也面临产能过

剩、利润率低、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环保压力增大等挑战。坚持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

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,以建设世界钢铁科技强国为发展目标,通过高效化、智

能化和绿色化实施创新发展、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钢铁界的重大命题。为此,本

次年会主题定为 让钢铁更绿色,更智能,交流冶金与材料基础理论、生产工艺、

新材料开发及其应用、装备和自动化技术、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,探

求钢铁行业绿色化、智能化发展路径。

      本届年会设大会报告、分会场报告、墙报、展览四部分,热忱欢迎来自全国钢铁

及材料领域的专家、学者和科技工作者针对年会主题积极投稿并参加会议,共同研讨

行业发展方向,分享最新学术进展。

       一、会议组织机构

       大会主席: 

       大会组织委员会(以姓氏笔画为序):

        于  勇,才  让,马国强,王新江,杨  锐,沈  彬,张欣欣

        国文清,赵  沛,赵  继,徐乐江,唐复平,靳 

       大会秘书长:王新江

       大会秘书处:中国金属学会学术部

       二、会议内容

      (一)大会报告

       将围绕年会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,设同传服务。

      (二)专题分会场交流

       本次年会将设18个专题分会场,包括炼铁与原料、炼钢与连铸、轧制与热处理、

表面与涂镀、金属材料深加工、钢铁材料论坛、汽车钢、海洋工程用钢、轴承钢、

工钢、粉末冶金、非晶合金、耐火材料、能源与环保、分析检测、冶金设备与工程技

术、冶金自动化与智能管控、冶金技术经济等内容。

     (三)墙报展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年会将设置墙报展示区域,并安排独立时间进行墙报交流。

     (四)展览、展示与技术对接

      内容包括:钢铁产品和其它金属材料;冶金先进工艺装备;冶金自动控制与设备;

安全、环保、节能技术与设备;耐火材料、炭素、铁合金及其它原辅材料;冶金装备

及备品备件;其它与钢铁生产相关的技术与装备等。

       三、征文范围

      炼铁与原料(铁矿、烧结、球团、焦化、炼铁)、炼钢与连铸、轧制与热处理、

表面与涂镀、金属材料深加工、钢铁材料研究、汽车钢、海洋工程用钢、轴承钢、电

工钢、粉末冶金、非晶合金、耐火材料、能源与环保、分析检测、冶金设备与工程技

术、冶金自动化与智能管控、冶金技术经济、其它相关技术。

序号

分会场名称

征文范围

技术交流聚焦点

1

炼铁与原料

l  烧结球团

l  焦化

l  高炉炼铁

l  非高炉炼铁

l  资源环保

l  炼铁装备及自动化

v  炼铁原料:原料场技术,铁矿石性能,烧结、球团工艺技术,炼焦煤性能,焦化工艺技术,焦炭质量评价。

v  炼铁技术:低成本炼铁技术,降低高炉燃料比技术,高炉长寿技术,高炉合理炉料结构,高炉经济喷煤比及新型喷吹燃料,高炉富氧及全氧技术,高炉可视化技术,智能化炼铁技术,非高炉炼铁技术。

v  资源环保:钢铁企业尘泥处理技术,高炉渣处理技术,烧结球团烟气脱硫脱硝技术。

v  炼铁装备及自动化:新设备、新材料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、过程自动化及控制检测技术、过程模拟仿真及智能控制技术。

2

炼钢与连铸

l  铁水预处理

l  转炉炼钢

l  电弧炉炼钢

l  炉外精炼

l  连铸

v  拓展品种、提高质量技术。

v  智能制造技术。

v  绿色制造技术。

v  高效制造技术。

v  夹杂物控制技术。

3

轧制与热处理

l  坯料处理

l  加热

l  热轧

l  冷轧

l  精整

l  热处理

l  轧辊等工艺备件

v  热轧:高效热轧技术、控轧控冷技术。

v  冷轧:高精度冷轧技术、冷轧及平整过程表面质量改进与提高相关技术。

v  热处理:在线热处理技术与装备、新的加热技术及装备、新的冷却技术及装备。

v  高效长寿工艺备件。

v  轧制过程智能制造。

v  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。

4

表面与涂镀

l  先进涂镀钢板的制造和应用技术

l  金属涂镀层的绿色制造及绿色应用

l  新型涂镀技术和工艺

v  新型涂镀层钢板的研究和开发。

v  涂镀层钢板新产品在冲压、接、涂装和防腐等领域的使用技术。

v  国内外先进节能、环保型涂镀工艺、产品和装备研究。

v  金属涂镀技术在汽车、家电、建筑、包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。

5

金属材料深加工

l  板带材、棒线材、管材、型材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

l  拉拔、冲压、冷弯等传统深加工工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创新

l  激光拼焊、液压成形、辊弯成形、气胀成形、热成形等先进深加工工艺技术

v  板带材深加工:以高强度板带深加工技术为主,重点关注液压成形、热成形、回转成形、压成形、冷弯成形,热金属气胀成形等新型的成形工艺。

v  棒线材深加工:高等级线材制品的关键生产工艺技术,如冷镦、温镦、拉拔、热镦、回转、润滑、在线热处理、表面涂镀等;新型线材制品研究,如高精度异形钢丝、线材复合材料等。

v  管材及型材深加工:有色及复合材料管材深加工,钢结构生产工艺等。

v  紧固件、金属包装等特殊产品的深加工技术。

v  镁铝等轻合金深加工技术。

v  金属材料深加工模拟仿真技术。

6

钢铁材料论坛

l  材料设计、制备、质量控制、应用技术

v  材料组织结构设计。

v  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及过程控制。

v  产品质量控制数字化方法与数据结构。

v  产品服役性能评价方法等。

7

汽车钢

l  先进汽车钢板的材料、成形、连接、服役等技术与应用

v  先进汽车钢:第三代汽车钢(中锰钢、Q&P

钢)、TWIP钢、TRIP钢、DP钢等

v  先进成形技术,模拟仿真等

v  连接技术:点焊、拼焊、粘接等

v  服役性能:疲劳、氢致延迟断裂等

8

海洋工程用钢

l  海工钢生产、装备制造、焊接焊材、腐蚀与服役评价

v  海工钢产品开发。

v  海工钢焊接技术研究。

v  海工钢腐蚀与服役评价。

9

轴承钢

l  研究进展

l  生产工艺技术及热处理

l  产品发展及其制造技术

l  使用性能和应用技术

v  轴承钢新产品开发、制造与使用技术。

v  高洁净轴承钢冶金机理和制造技术、夹杂物控制技术、碳化物控制技术、高均匀性控制技术、凝固新技术、轴承钢控轧控冷技术,高性能轴承钢经济性工艺研究,轴承钢热处理技术,铁路、航空、精密机床、高速电机、高速冶金轧机、风电、汽车用轴承钢的研究

v  轴承疲劳的破坏机理研究、轴承钢应用领域的拓展

10

电工钢

l  节能型取向、无取向电工钢产品

l  极薄取向、无取向电工钢产品

l  环保涂料技术及应用

l  电工钢生产技术及装备

l  电工钢检测技术及应用

v  高磁感取向电工钢、高牌号(高效)无取向电工钢的技术进步及在电器产品中的应用。

v  极薄取向电工钢、无取向电工钢的工艺技术研究

v  环保涂层的最新制造技术。

v  电工钢的冲压加工及热处理技术。

v  新能源汽车、无人机(飞行器)、轨道牵引电机(牵引变压器、传感器、电抗器)、变频压缩机、高效电机、低噪音节能变压器等领域的应用。

v  在线检测仪器及激光技术、皮级激光磁畴细化系统开发。

11

粉末冶金

l  粉末冶金新技术

l  粉末冶金新材料

 

12

非晶合金

l  非晶带材

l  非晶涂层

l  块体非晶

l  非晶粉末

l  非晶丝材

l  非晶薄膜

v  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与非晶形成能力。

v  非晶合金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。

v  非晶合金结构和模拟。

v  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和纳米晶材料。

v  非晶合金的形变和断裂机制。

v  非晶合金的制造与加工成形。

v  非晶合金工程应用研究。

13

耐火材料

l  耐火材料

v  新型耐火材料的开发与制备

v  新型耐火材料的应用

14

能源与环保

l  冶金热能工程

l  节能减排技术

l  烟气净化和综合处理技术

l  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

l  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与应用

l  环境监测及评估技术

l  能源环保智能化和信息化

v  能源生产、加工与转换技术。

v  先进余热余能回收与高效利用技术。

v  能源管控、优化与节能技术。

v  能源系统优化技术。

v  绿色化、智能化钢铁能源管理技术。

v  烟气脱硫、脱硝、脱二噁英PM2.5VOC及无组织排放治理。

v  热态渣处理、钢厂冶金尘泥处理、冶炼渣处理及利用。

v  焦化污水、高含盐废水“零排放”技术。

v  无组织排放、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测与控制。

v  能源环保智能化、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。

15

分析检测

l  污染物检测

l  工艺在线监测

v  钢铁流程重点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。

v  工艺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。

16

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

l  冶炼与轧制装备设计与制造

l  冶金设备维护、维修与管理技术

l  冶金设备与产品监、检测技术

v  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

v  工业机器人应用

v  绿色装备技术:高效节能设备

v  检测与诊断技术

v  关键备件与工具技术

v  设备管理模式与策略

v  设备绿色维修技术:备件再制造

v  高性能钢材生产成套装备技术

v  冶金设备升级改造

17

冶金自动化与智能管控

l  智能制造与CPS

l  过程控制

l  制造执行系统

l  能源管理系统

l  供应链优化

l  工业大数据应用

v  智能过程控制。

v  智能柔性制造管理。

v  能源全局动态优化。

v  供应链优化。

v  工业大数据应用。

v  冶金机器人。

18

冶金技术经济

l  技术经济分析

l  企业绩效评估

l  企业管理

l  金融及价值评估

l  多元发展

v  企业财务管理、成本优化

v  企业运营转型、组织管控

v  冶金产品价格分析

v  资产评估

v  资源生态与环境的价值评估

v  技术产权交易和金融投资的博弈分析

       四、投稿须知

       1、论文要求:本次会议投稿论文须符合主题,内容充实,图表清楚,且未曾正

式发表。论文一律采用word 文本,其它格式恕不接受(论文格式要求详见附件)。

       2、本次年会征文采用网络全文投稿方式,请登录www.csmscon.com网站投稿,

2017630征文截止。

       3、录用通知:2017715日前结束论文评审工作,发出录用通知,录用论文

将收取版面费。未录用的论文恕不退稿,请作者谅解并自留底稿。

       4、出版:本次会议文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以光盘形式正式出版。

      五、联系方式

      大会秘书处

      联系人:丁波,罗光敏,崔毅,电话:010-65133925

      宋青(外事),电话:010-65211206

      传   真:010-65124122

      Emailcsmscon@csm.org.cn

      地  址: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6  中国金属学会学术部,100711

      会议网址:http://www.csmscon.com

      展览展示

      联系人:刘长新,电话:010-6513 33223623

      丁波,电话:010-65133925

     传    真:010-65124122

     Emailcsmscon@csm.org.cn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1.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第一轮(征文)通知 .pdf (566.84KB)

              2.附件1 中国钢铁年会征文撰写格式要求.doc (52.00KB)

              3.附件2 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作者信息回执.doc (54.50KB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中国金属学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6年12月6日